索引号
11511122008794159U/2023-00015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西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04-24

西充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充县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3-04-25 | 来源:西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西充县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已经十四届县委第58次常委会、十七届县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西充县人民政府

2023424

西充县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篇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

十三五期间,西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全县应急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十四五时期西充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通过健全体制、强化监测、加强防治、统筹力量、开展救助,实现灾害事故风险的全方位全过程综合监管、指挥调度,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稳步提升,为西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全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应急管理能力持续加强,灾害事故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健全。调整了县应急委组成人员,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各副县长任副主任,下设18专项应急指挥部,县级行业主管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初步形成政府统一指挥、专项指挥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为依托,各类单位预案为基础的“1+18+N”应急预案体系,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显著提升。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增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投入持续加大,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社会救援力量为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初步建成。全县共组建各类森林扑火队组3115400人,其中专业扑火队130人,民兵应急连1120人,乡镇(街道)半专业队23718人,村(社区)防火队2854507人,民间救援队125人。共设物资储备库33个,总面积约1820平方米。通过多次开展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救援队伍实战水平全面提升。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持续健全。应急物资调拨、使用、管理机制持续健全,建立了种类齐全、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多次下拨中央、省、市、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救灾物资,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建成1个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初步形成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共有3918万余件,基本满足救援需求,提高了应急救灾物资供应效能。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实施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党政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各行业领域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持续增强,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构建完善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警预报、发布体系,全县地质灾害、雨情水情、河塘库堰、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实现全覆盖。完成多扶镇、槐树镇2个中心(重点)消防救援站(队)及森林防灭火专业扑火队建设。

——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成效显著。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持续提升。以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等为载体,通过公益宣传片、开设网络课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应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普及政策法规、防灾减灾救灾和自救互救常识。建成7四川省安全社区1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问题与挑战。一是西充县自然灾害严重、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繁重。洪涝、地质、干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分布广、发生频次高、损失重,防范应对的难度和复杂性明显增加。二是随着全县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安全形势复杂多样。烟花爆竹、各类小作坊等重点行业领域高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基础差,同时,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积累的风险在显露、新的风险在增加,安全生产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事故防范任务艰巨。全县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还不可控,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同步。

——发展与机遇。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明确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二是省市县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和政治机遇。三是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十四五时期,随着省级临江新区西充片加快建设,全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将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远景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核心要义,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充,以高质量应急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守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注重灾前预防,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精准治理各类风险。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坚持社会共治。树立区域协同、行业协同、部门协同、社会协同发展理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应急管理全链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第三节远景目标

——总体目标。到二〇二五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体系。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应急物资分类分级保障、综合管理与协调能力。加强洪涝、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领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完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格局,强化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

——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我县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大幅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

西充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单位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0%

约束性

4

建筑施工行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5%

预期性

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下降5%

预期性

6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7

年均每百万人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8

年均每百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第二篇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到二〇二五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第一章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构建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内容。压实应急管理属地责任,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和应急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的双定期制度。以应急委为基础,整合安委会、减灾委和森林防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等三委两部职能,建成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二节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聚焦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巩固深化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责任,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完善防抗救一体化的运行联动机制,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立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参加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构建跨部门、跨地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推动气象、水文、地质、农业、林业、交通等灾害监测站网信息共享,提高监测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

第三节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

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整合重组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全面提升基层应急工作能力。组建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基本建成以中心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依托村(社区)应急分队,建立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开展初期火灾扑救等工作。积极建立一岗多能的安全风险网格员队伍,形成村村联、村村防,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专栏1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1.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建设工程。新建2个城市消防救援站,新建1支专职消防队。

2.乡镇(街道)应急队建设工程。各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20人的兼职应急队,队长由乡镇党政领导兼任。

3.村(社区)应急分队建设工程。各村(社区)建立不少于10人、适应本地应急救援需要的应急分队,由村(社区)支部书记兼任队长。

4.村级微型消防救援站。依托村(社区)应急分队,按标准逐步建立村级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消防器材。

5.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按照人口规模,各乡镇(街道)优化整合1处以上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应急避难休息区、应急医疗救护区、应急物资分发区、应急管理区、应急厕所、应急垃圾收集区、应急供电区、应急供水区等功能区。

第二章加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第一节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建设安全生产基础,提高精准执法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安全防范责任措施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方针,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倡导落实公民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持续推进以信息化为引领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升安全管理质效。

第二节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治理

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稳定安全生产基本盘。围绕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工贸行业、特种设备、农村、电力、燃气、自建房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重点聚焦农村公路安全,全面推动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改造。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县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第三节推进城乡安全风险防控

深入研判化解城市化带来的新风险,完善城市安全防控体系,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强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老旧小区安全监督管理和安全改造。提高老旧小区、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燃气工程、电力设施、消防设施及电梯等的安全标准要求。着重规范电动车停放和充电安全管理,加强农村道路和恶劣天气交通安全疏导管控。

专栏2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烟花爆竹安全保障工程。开展全县烟花爆竹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2.工业园区智慧应急管理建设工程。推进工业园区5G+智慧应急管理平台。

3.智慧消防建设工程。对现有消防装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智慧消防城市建设。

第三章加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第一节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持续开展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水旱、气象、地震、地质、森林火灾等风险要素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全县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编制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县级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第二节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以加强应急准备为发力点,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乡镇(街道)自然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加强自然灾害监测数据源整合,提升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着力打造全域感知的智慧应急系统。构建预警信息传递网络体系和责任链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精准预警。

第三节强化自然灾害综合治理能力

加强工程减灾,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强城市韧性,大力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试点推行应急服务站(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

第四节巩固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预防体系、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防灭火指挥体系,科学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提高科学处置森林火灾事故的能力和水平,为精准防控、科学防控、专业防控森林火灾提供强有力支撑。巩固推进林火气象要素实时监测、视频监测预警系统、瞭望塔、航空消防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防扑火队伍建设,配备侦察监测、火灾扑救和个人防护等装备,提高森林消防装备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专栏3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统筹建设分类型、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加快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2.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和防治工程。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能力调查与评估,针对性地编制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形成“一点一案”。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

3.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森林火灾高风险乡镇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在重点林区新建一批直升机野外停机坪、消防水池,重点林区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达到90%,林火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病险水库、水闸、淤地坝除险加固。重点推进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不断提升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开展堤防、排水管网、蓄滞场所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5.川东北综合减灾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全县增创1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第四章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第一节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以消防救援为主干,地方专职消防队为支干,志愿队为补充的救援力量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救援队伍。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消除空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乡消防站队、消防车道、消防水源布局,在中心镇(街道)新补建(升级)专职消防站,配齐人员装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建强消防特勤站和普通站,布密小型站和微型消防站,打造城市十分钟、乡镇半小时应急救援力量调度圈。

第二节推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层次的专业力量。强化部门、乡镇(街道)和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力打造防汛抗洪抢险、山地灾害救援、森林防灭火、烟花爆竹事故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进一步优化力量布局,规范职能定位,提升综合救援水平。健全力量建设、管理考核、指挥调度、激励奖惩、支持保障等制度体系,建立共训共练、联勤联动、指挥协同、救援合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提高队伍战斗力和稳定性。

第三节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积极引导成立和培育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在预防准备、应急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救援补偿政策及标准。形成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专栏4  应急救援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1.消防救援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计划,新配备一批消防救援装备。

2.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工程。完善专业扑火队装备配备,森林防火重点防控区队伍装备配备率达到100%,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重点林区应急人工影响天气装备作业覆盖率达到80%。

第五章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第一节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权责明晰、协同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以及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建立县级储备与部门、乡镇(街道)储备职责明确、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分工科学的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第二节强化重要应急物资储备

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推动建设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库(点),科学调整生活保障、防汛抗旱、医疗应急防控等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建设统一的综合性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区域之间和政企之间应急物资保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推动建立实物储备、社会储备、产能储备、家庭储备模式。加强水、电、油、气、粮食等战略资源应急储备和调度,保障生命线工程安全。

第三节提升应急通信运输保障能力

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域、重要城镇和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设,提高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提高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统筹、紧急运输调运和征用机制。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特种车辆跨区域优先通行机制。

专栏5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全县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平台,配备现代信息化设备,构建县、乡协调联动的应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应急物资和物流可视化管理。

第六章加强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建设

第一节加强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与当前应急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准军事化管理,完善人员配置和装备配备,健全执法制度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规范,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方式,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提升执法效能和执法能力。创新互联网+执法措施,加大行刑衔接力度,引导社会守牢安全底线。

第二节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覆盖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以及行业预案、部门预案。健全工作机制,鼓励和推广基于情景的预案编制方法,切实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制定重特大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加大数字化预案建设力度,加强对基层预案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指引。扎实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

专栏6  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1.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工程。建设县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推进建立跨乡镇(街道)的片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到2025年底前具有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

2.智慧执法系统建设工程。配置智能化综合行政执法装备10套(台)。

第七章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第一节加速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进全县应急指挥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构建实战化、扁平化、信息化的应急指挥模式。强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启动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注重系统融合和智能升级。全面聚焦融合指挥、应急通信、全域感知、短临预警、数据智能,健全完善联合创新机制,加快高水平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推进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加快推进全县智慧应急一体化建设。

第二节加大高新技术装备应用力度

全面提升灾害事故预测、预警、防治及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推进各类新兴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等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深入开展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以推进企业设备和工艺技术改造升级为重点,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着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的监测预警装备和轻量化、便携化、高机动性的应急救援装备。

专栏7  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建设工程

县级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推动建设县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重点建设会商研判、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统一门户等子系统,实现业务系统整合与集成。

第八章加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设

第一节推进应急宣传教育培训

大力弘扬应急安全文化,创新实施应急管理大培训,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和目标考核内容。实施防灾减灾国民教育计划,实现全县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防护能力明显提升。充分以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康杯竞赛等活动为契机,不断拓宽新媒体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大力推进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安全宣传示范点。健全落实应急管理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扎实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加强安全管理负责人以及一线生产人员的岗前、岗中安全教育考试、培训以及心理干预与疏导。

第二节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制定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健全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动机制,创新保险、贴息贷款等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新格局。推动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设立隐患线索举报平台,健全激励奖励机制。

专栏8  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工程。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实现全县终端人口覆盖率超90%,灾害重点防御区终端人口覆盖率超95%。

第三篇切实有效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章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省市级政策、财政支持,积极推动将应急管理纳入本地、部门财政支出优先安排领域,统筹安排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所需财政支出,简化重大工程项目审批核准程序,引导社会资金发挥作用,拓宽规划多元投入保障渠道,保障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同时,县政府应将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经费列入专项预算,确保安全风险得到及时治理。

第二章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就规划发展目标、重点工程项目及重大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及责任跟踪,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优化调整规划内容,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附件

西充县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一览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内容和规模

估算总投资

应急救援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1

森林防灭火队伍

续建

完善专业扑火队装备配备,森林防火重点防控区队伍装备配备率达到100%,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重点林区应急人工影响天气装备作业覆盖率达到80%。

500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2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保障工程

新建

实施全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1000

3

智慧消防建设工程项目

续建

依托现有消防应急救援力量、装备设施进行换代升级改造,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智慧消防城市建设

3000

4

城市安全发展建设工程

新建

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1000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5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

新建

统筹建设分类型、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加快建设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1500

6

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和防治工程

新建

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能力调查与评估,针对性地编制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形成“一点一案”。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

1000

7

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

实施病险水库、水闸、淤地坝除险加固。重点推进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不断提升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开展堤防、排水管网、蓄滞场所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1000

8

综合减灾示范建设工程

新建

增创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1000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9

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

新建

建设全县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平台,配备现代信息化设备,实现应急物资和物流信息化管理

100

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10

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工程

新建

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建立跨乡镇(街道)的片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到2025年底前具有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

1000

11

智慧执法系统建设工程

新建

配置智能化综合行政执法装备100套(台)

100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12

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建设工程

新建

新建1个城市消防救援站,新建2个专职消防站,整合重组1支专职消防队

2800

13

乡镇(街道)应急队建设工程

新建

各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20人的兼职应急队,队长由乡镇党政领导兼任

100

14

村(社区)应急分队建设工程

新建

各村(社区)建立不少于10人、适应本地应急救援需要的应急分队,由村(社区)支部书记兼任队长

100

15

村级微型消防救援站建设工程

新建

依托村(社区)应急分队,按标准逐步建立村级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消防器材

100

16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新建

按照人口规模,各乡镇(街道)优化整合1处以上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应急避难休息区、应急医疗救护区、应急物资分发区、应急管理区、应急厕所、应急垃圾收集区、应急供电区、应急供水区等功能区

100

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7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工程

新建

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实现全县终端人口覆盖率超90%,灾害重点防御区终端人口覆盖率超95%

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西充县人民政府

西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联系电话:0817-4202002

网站标识码:5113250024

ICP备案:蜀ICP备2023003580号-1

川公安网备51132502000032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